国家标准解读《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日期:2024/6/19 8:40:16    浏览次数:

GB/T15148-2014《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解读

电力标准信息2024-06-1418:45北京

听全文


点击蓝字,轻松关注


标准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3IT 56-GRM M 24-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

Tochrdal speecifolkey for pore had wasgnet eln


8--536

国家标准化香差委员会


一、标准编号及标准名称

标准名称为《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编号为GB/T 151482024,是对原同名标准(GB/T 15148-2008)的修订。

二、标准制定背景

2024年5月,全国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2)审核发布了新修订后的《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新《规范》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应对日益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统筹能源电力安全保供和清洁低碳转型,对新发展背景下的电力负荷管理提出了多措并举的更高工作要求。

随着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升级,电源结构、负有特性、平衡模式、市场环境等各方面都将迎来深刻变化。”源

何荷”可们送机性双侧随机性、波动性显者徒高,因外司部内外部

环境及各项政策要求交织叠加,电力供应保障面临极大挑战,常态化负荷管理成为电力保供的重要手段。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家有关部门陆

续出台相关政策,持续加强负荷侧管理,推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负荷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控、统一服务。2022年5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2]471号),提出了负荷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建设范围、职责分工等12项工作要求和重要举指。其中,提出了2025年系统负荷控制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负荷的20%以上,负荷监测能力达到本地区最大负荷的70%以上,强调了强化负有管理系统应用功能,有力支撑能源电力保供工作,开展负荷紧急快速响应技术研究与应用,持续提升应急保障能力。2023年9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版)》(发改运行规[2023]1261号)、《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版〉》(发改运行规[2023]1283号),明确了电网企业、电力用户、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电力相关行业组织等是电力器求侧管理的重要实施主体,应依法依规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全面推动负荷资源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运行,以更多市场化方式实现需求响应,并逐步将需求响应作为电网经济运行常态化调节措施。

三、标准主要内容

新《规范》规定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明确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技术原则和系统架构,规定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主站、数据传输通道、负荷管理装置、安全、检测的要求,适用于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研发、建设、运行和维护。

新《规范》代替GB/T 15148-2008《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规范》。与GB/T15148一200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电力负荷”“负荷资源”“可调节负荷”“可中断负荷”"柔性调节”“基线负荷”“测控单元”“智意能源单元”“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

新《扣范》中拓民了主体的内涵并对新《规范》中拓展了主体的内涵并对监测的要求从关口提升到分路,井明确了负荷管理涉及主体的相关定义。负有资源是指广泛分布于用户侧的可调节负有、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等可以聚合优化、参与电力系统运行调节的电力资源:可调节负荷是指具有灵活调节能力,可以根据电力系统运行需要,调整用电行为、用电方式,增加或减少用电功率的电力负有;负荷聚合商是一类需求侧负荷调节服务机构,具有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整合负荷资源的能力,可参与电力系统运行,为电力用户提供参与需求响应、电力市场等一种或多种服务:虚拟电厂是依托负有聚合商、售电公司等机构,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系统集成等技术,实现负荷资源的聚合、协调、优化,形成规模化调节能力支撑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更改了术语和定义“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内容表述,更改了术语和定义“负荷管理装置”的术语名称及内容表述,丰高了主站系统及装置的功能,拓宽了业务范围,增加需求响应、虚拟电厂等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相关内容,指导多时间尺度负荷管理业务,最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保证全社会的有序电力供应,促进电力与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4年第14号)及《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等安全防护方案和评估规范的通知》(国能安全[2015]36号文)中关于分区部署的要求,新《规范》更改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遵循统一平台、跨区协同的原则。负荷控制应用部署在生产控制大区,负荷管理应用部署在管理信息大区负荷服务应用部署在互联网大区。测控单元接入用户分路负荷,实现分路负有监测和刚性控制;智慧能源单元接入空调设备、客户侧储能等资源,实现负荷监测和柔性调节;负荷管理装置通过光纤/无线专网/无线虚拟专网接入生产控制大区负荷控制应用。

更改了负荷管理主站的编排方式和内容,对主站功能配置进行梳理,从负荷资

源管理、负荷调节控制、负荷交易服务用户互动服务和运营运维管理对主站功能进行细分和表述。

更改了主站可靠性指标、实时性指标、容量和处理能力指标、通信信道指标,以满足不同时间尺度调节控制对通信信道的传输要求。

更改了负荷管理装置的功能,新塔"负荷管理装置功能配置”内容列表,将负荷管理装置功能分为资源管理、调节控制、交易支撑、互动服务和运维管理五大类,新增负荷管理装置“主要性能指标"内容。

更改了主站安全要求,增加了检测的内容,为系统装置提供对应的测试方法及依据。

四、标准实施意义

电力负荷管理是由政府主导的全社会用电战略管理,旨在为新型电力负荷管理业务的开展提供建设依据,充分发挥负荷侧资源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可靠经济运行的作用。电力负荷管理技术是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保证电力供应、提高电力使用效率、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举措,与原《规范》相比,新《规范》框架、内容既有传承,也有创新。随着电力行业内用电信息采集系统2.0/计量自动化系统以及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建设,系统功能、性能等相比2008年时均已得到很大提升。通过修订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技术标准,直面电网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从海量客户侧电力负荷资源入手,并考虑电动汽车、储能等同时具有“源荷”特征的负荷,丰畜电力负荷管理内涵;除了传统的有序用电业务之外,增加需求响应等新型电力负有管理形式,形成实用化的电力负荷管理规范,促进“源网荷储”协调互动,从而缓解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紧张局势,促进新能源消纳,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作者:黄蠢彭宗明朱庆责任编辑:常秀校核:贺芳刘亚南

文章来源:全国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DL

电力标准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为您强供及时、壮动的电力标准信用